【得意忘形是什么意思】“得意忘形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取得成功或感到高兴时,情绪过于激动,以至于失去了常态,表现得有些失态或不合常理。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,提醒人们在成功之后仍需保持冷静和谦逊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得意忘形 |
拼音 | dé yì wàng xíng |
出处 | 出自《晋书·王衍传》:“衍虽官至司徒,而性好清谈,每言‘得意忘形’。” |
含义 | 形容人因过于得意而失去常态,行为举止失当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他人在成功后过于自满或失态的行为。 |
近义词 | 自鸣得意、得意洋洋 |
反义词 | 谦虚谨慎、戒骄戒躁 |
语法结构 | 动宾结构(得意 + 忘形)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人在取得成就后的过度表现 |
二、成语解析与使用示例
“得意忘形”中的“得意”,指的是因成功或满足而感到高兴;“忘形”则是指失去了常态,行为变得不稳重。整体意思是:因为太高兴或太得意,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应有的态度和举止。
例如:
- 他考试得了第一名,高兴得得意忘形,连老师的话都听不进去。
- 小李升职后,开始得意忘形,对同事也不再客气了。
这些例子中,“得意忘形”都带有负面评价的意味,表示当事人虽然取得了成绩,但行为上显得不够成熟或缺乏分寸。
三、成语的文化意义
在传统文化中,强调“谦虚”和“低调”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。“得意忘形”正是对这种原则的反面描写,提醒人们在顺境中也要保持清醒头脑,避免因一时的成功而迷失自我。
四、总结
“得意忘形”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,它不仅揭示了人性中容易出现的情绪波动,也传递了传统文化中对“谦逊”与“克制”的重视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当学会在成功时保持理智,在喜悦中不忘本分,这才是真正的成熟与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