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沆瀣一气是什么意思】“沆瀣一气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、互相勾结,尤其是在做不正当的事情时。这个成语出自唐代科举考试的典故,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
一、成语解释
含义:原指夜间水汽相遇,比喻彼此气味相投、关系密切,后多用于贬义,形容坏人之间互相勾结、狼狈为奸。
出处:最早见于《旧唐书·李宗闵传》:“牛僧孺、李宗闵、崔群等,皆有才名,而好为朋党,号曰‘牛李党争’。其后进之徒,多依附之,谓之‘沆瀣一气’。”
用法:多用于批评那些为了私利而勾结在一起的人。
二、成语结构分析
词语 | 含义 | 词性 |
沆瀣 | 夜间的水汽,比喻相互契合 | 名词 |
一气 | 一起、共同 | 数量词+名词 |
三、常见用法举例
句子 | 释义 |
那些贪官污吏沆瀣一气,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。 | 形容腐败分子互相勾结。 |
他们两人平时就沆瀣一气,经常联手做坏事。 | 表示两人关系密切,行为一致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勾心斗角、狼狈为奸、同流合污 |
反义词 | 背道而驰、分道扬镳、各行其是 |
五、使用注意事项
- 语境:该成语多用于负面评价,不适合用于正面或中性场合。
- 搭配:通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不良关系,如“官员沆瀣一气”、“商人沆瀣一气”等。
- 语气: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使用时需注意场合。
六、总结
“沆瀣一气”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因利益或目的相同而相互勾结、狼狈为奸的行为。它源于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政治斗争,现广泛用于现代语境中,强调的是不良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后果。
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沱瀣一气 |
含义 | 人与人之间勾结、狼狈为奸 |
出处 | 《旧唐书·李宗闵传》 |
用法 | 批评不良合作行为 |
近义词 | 勾心斗角、狼狈为奸 |
反义词 | 背道而驰、各行其是 |
注意事项 | 多用于贬义,不宜用于中性或正面语境 |
通过以上内容,可以更全面地理解“沆瀣一气”的含义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