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登泰山记原文和翻译】《登泰山记》是清代文学家姚鼐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,文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冬日登泰山的所见所感,展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。以下为《登泰山记》的原文及翻译,并结合内容进行简要总结。
一、原文
登泰山记
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自京师乘风雪,历齐河、长清,穿泰山西北谷,越长城之限,至于泰安。是月丁未,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。四十五里,道皆砌石为栏,其级七千有余。古时登山者多从南麓,故今人亦循之。
至天门,山势渐高,云气缭绕。日欲出,雾气渐散,忽见赤光满天,如火初燃。少顷,日轮东升,霞光万丈,山色尽染。余与子颍坐石上,观日出,心旷神怡。
下山,过中丞祠,入岱庙,谒孔子庙,礼毕,遂别。
二、翻译
登泰山记(译文)
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从京城出发,冒着风雪,经过齐河、长清,穿过泰山西北的山谷,越过长城的界限,到达泰安。这月的丁未日,我和知府朱孝纯的儿子朱子颍从南面的山脚开始攀登。走了四十五里路,沿途都是用石块砌成的栏杆,台阶共有七千多级。古代登泰山的人大多从南面的山脚开始,所以现在的人也沿用这条路线。
到了天门,山势逐渐升高,云气环绕。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,雾气渐渐散去,忽然看见红色的光芒布满天空,像火刚刚点燃一样。不久,太阳从东方升起,霞光万丈,山的颜色都被映得鲜艳夺目。我和朱子颍坐在石头上,看着日出,心情非常舒畅。
下山后,经过中丞祠,进入岱庙,拜祭孔子庙,行礼完毕,就告别了。
三、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姚鼐(清代文学家) |
体裁 | 游记散文 |
时间 |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|
地点 | 泰山 |
登山路线 | 从南麓出发,经石阶、天门,至山顶 |
主要描写 | 山势、云雾、日出景象 |
情感表达 | 对自然景色的赞美,登高望远的愉悦心情 |
文学风格 | 简洁凝练,意境深远 |
四、文章特色
1. 语言简练:全文不过数百字,却生动地描绘了登泰山的过程和所见所感。
2. 情景交融:通过描写日出的壮丽景象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。
3. 结构清晰:按照时间顺序展开,层次分明,逻辑严谨。
五、阅读建议
《登泰山记》虽短,但意蕴深厚,适合在闲暇时细细品味。它不仅是一篇游记,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。读此文,仿佛置身于泰山之巅,感受天地辽阔,心境也随之开阔。
如需进一步分析文中修辞手法或文化背景,可继续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