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毗连解释及出处】一、
“毗连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用于法律、地理、行政等领域,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在空间、位置或逻辑上紧密相连。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有所不同,但核心都围绕“接近、相邻”的概念展开。
在法律语境中,“毗连”多指相邻的国家、地区或领土之间的关系,例如国际法中的“毗连区”,是沿海国在其领海之外设立的特定区域,用于行使一定主权权利。在地理和行政管理中,“毗连”则更多指相邻的地区、地块或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。
本文将从“毗连”的基本释义出发,结合其常见用法与相关法律条文,整理出一份清晰的解释及出处资料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毗连 |
拼音 | pí lián |
基本释义 | 1. 接近、相邻; 2. 在空间、位置或逻辑上紧密联系; 3. 法律术语中指邻近的国家、地区或海域。 |
常见用法 | - 地理:如“毗连地区”; - 行政:如“毗连区域”; - 法律:如“毗连区”、“毗连水域”。 |
出处 | - 《现代汉语词典》: “毗连:靠近、连接。” 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》: “毗连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。” - 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: 规定沿海国可设立毗连区,以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海关、财政、移民或卫生等法律和规章的行为。 |
相关法律条文 | 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》(1992年): 明确界定领海和毗连区的范围及其法律地位。 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: 在物权部分提及“相邻关系”,涉及土地、建筑物等的毗连关系。 |
适用领域 | - 法律(国际法、国内法) - 地理、行政管理 - 城市规划、土地管理 |
示例 | - “两国的边境地区毗连,贸易往来频繁。” - “该建筑与邻宅毗连,需共同维护。” |
三、结语
“毗连”作为汉语中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词汇,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和解释。了解其准确含义及法律背景,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术语。无论是法律制定、地理研究还是日常交流,掌握“毗连”的具体用法都是必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