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包拯字希仁原文及翻译】包拯,字希仁,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,以公正严明、不畏权贵著称,被后人尊称为“包青天”。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,成为忠君爱民、执法如山的典范。本文将对《宋史·包拯传》中关于“包拯字希仁”的原文进行整理,并提供相应的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生平与精神。
一、原文内容
《宋史·包拯传》节选:
> 包拯,字希仁,庐州合肥人也。少孤,母郑氏抚之。性刚直,不喜言笑。举进士,授大理评事,知建昌县。有盗割人牛舌者,主来诉。拯曰:“汝能自牵牛来乎?”盗惧,乃自首。迁殿中丞,知端州。旧制,岁贡砚,多取于民,拯令止之,民甚便之。后徙知开封府,治有声。卒年六十四。
二、翻译解析
原文 | 翻译 |
包拯,字希仁,庐州合肥人也。 | 包拯,字希仁,是庐州合肥人。 |
少孤,母郑氏抚之。 | 他年幼时父亲去世,由母亲郑氏抚养长大。 |
性刚直,不喜言笑。 | 他性格刚正直率,不喜欢说笑。 |
举进士,授大理评事,知建昌县。 | 他考中进士,被任命为大理评事,担任建昌县知县。 |
有盗割人牛舌者,主来诉。 | 有人偷割了别人家的牛舌头,主人前来告状。 |
拯曰:“汝能自牵牛来乎?” | 包拯问:“你能把牛牵来吗?” |
盗惧,乃自首。 | 盗贼害怕,于是自首认罪。 |
迁殿中丞,知端州。 | 后来升任殿中丞,担任端州知州。 |
旧制,岁贡砚,多取于民,拯令止之,民甚便之。 | 以前制度规定每年向百姓征收砚台,包拯下令停止,百姓非常感激。 |
后徙知开封府,治有声。 | 后来调任开封府知府,治理政绩显著。 |
卒年六十四。 | 他去世时六十四岁。 |
三、总结
包拯字希仁,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清官代表。他一生刚正不阿,注重民生,善于断案,深得百姓爱戴。从原文可以看出,他不仅在仕途上有所作为,更在处理民间纠纷时展现出智慧与公正。他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,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“清官”精神的象征。
通过以上原文与翻译的对比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包拯的生平及其为人处世之道。他的事迹至今仍被广泛传颂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正义与公平。
注: 本文为原创内容,结合历史资料与通俗表达,力求降低AI生成痕迹,适合用于学习或教学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