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赏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运用了什么典故】在王维的《使至塞上》一诗中,“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”两句,不仅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象,也暗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。这些典故的运用,增强了诗句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,体现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注与对将士的敬意。
一、
“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”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《使至塞上》。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诗人途中遇到的边关哨兵以及边将的驻地,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战事的紧张氛围。其中,“燕然”一词是关键,它源于东汉时期窦宪征讨匈奴时,在燕然山(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)刻石记功的历史事件。诗人借用这一典故,既表达了对边将功绩的赞美,也暗示了边防的重要性。
此外,“萧关”是古代通往西北的重要关隘,常用于军事防御。“候骑”则是巡逻的骑兵,象征着边防的严密。整句诗通过对这些地理与军事元素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边塞意境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含义 | 典故出处 | 作用 |
萧关 | 古代边关要塞,位于今宁夏境内,是通往西北的重要关口 | 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等古籍均有记载 | 表现边塞的地理位置与军事重要性 |
候骑 | 巡逻的骑兵,负责边防安全 | 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等均有相关描述 | 展现边防的严密与警戒状态 |
都护 | 边疆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| 汉代设“都护府”,管理西域等地 | 表达对边将职责的尊重与认可 |
燕然 | 指燕然山,即今蒙古国杭爱山,曾为汉代大将窦宪征战匈奴之地 | 《后汉书·窦宪传》载:“遂登燕然山,去塞三千余里,刻石勒功而还。” | 借古喻今,表达对边将功业的赞颂 |
三、结语
综上所述,“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”一句,通过借古抒怀的方式,巧妙运用了“燕然”这一历史典故,既展现了边塞的壮丽风光,又寄托了诗人对边防将士的敬仰之情。这种典故的运用,使得诗歌更具历史深度与文化韵味,也体现了王维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的深厚文化底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