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犬兔俱毙是什么动物】“犬兔俱毙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描述两种动物的结局,但其实它并不是指具体的动物。这个成语来源于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中的故事,用来比喻双方在争斗中两败俱伤,最终都失去了生命或利益。
一、成语解析
出处: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
原文:“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狐。狐曰:‘子无敢食我也!天帝使我长百兽,今子食我,是逆天帝命也。’虎不胜怒,将食之。狐曰:‘子不信吾,吾为子先行,子随我后,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?’虎以为然,故遂与之行。兽见之皆走。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,曰:‘兽畏孤也。’”
寓意:表面看是狐狸和老虎的故事,但后来人们用“犬兔俱毙”来比喻双方争斗,结果两败俱伤。
二、常见误解
很多人误以为“犬兔俱毙”是指狗和兔子同时死亡,但实际上这是对成语的误读。正确的理解应是:
- 犬:泛指狗,也可代表一方势力。
- 兔:泛指兔子,也可代表另一方势力。
- 俱毙:一起死亡。
因此,“犬兔俱毙”并非指真实的动物,而是用来形容两个对立的群体或势力在冲突中同归于尽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犬兔俱毙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 |
原意 | 比喻双方争斗,最终两败俱伤 |
常见误解 | 认为是狗和兔子同时死亡 |
正确理解 | 不是具体动物,而是象征性的表达 |
使用场景 | 用于描述竞争、斗争中双方都受到损失 |
相关成语 | 两败俱伤、同归于尽 |
四、结语
“犬兔俱毙”虽然听起来像是一种动物的结局,但实际上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,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时,应避免两败俱伤的结果。理解成语的真正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语言,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