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步成章的意思是什么】“七步成章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故事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文思敏捷、才思出众,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结构严谨、内容丰富的文章。
一、成语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七步成章 |
出处 | 源自《世说新语》中关于曹植的典故 |
含义 | 形容人思维敏捷、文采出众,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 |
用法 | 多用于称赞他人写作能力强或反应快 |
近义词 | 才高八斗、文不加点、下笔成章 |
反义词 | 呆若木鸡、文思枯竭、词不达意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七步成章”最早出自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篇。据记载,曹操之子曹植才华横溢,一次在兄弟争位时,曹操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,否则将被处死。曹植应声而作: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”这首诗不仅符合要求,而且寓意深刻,令曹操动容,最终赦免了他。
从此,“七步成章”便成为形容人聪明才智和迅速应对能力的成语。
三、使用场景
1. 文学创作:常用于夸赞作家或诗人写作速度快、文笔好。
2. 职场表现:可用于表扬员工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完成任务。
3. 教育领域:老师可以用此成语鼓励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敏捷性。
四、注意事项
虽然“七步成章”强调的是快速写作的能力,但并不意味着文章质量可以打折。真正的“七步成章”应该是在短时间内既快又好的完成作品,体现出作者扎实的功底与敏锐的观察力。
总之,“七步成章”不仅是对才华的赞美,更是对效率与智慧结合的一种肯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