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狃这个字什么意思】“狃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,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。它在古代文献中偶尔出现,含义较为特殊。以下是关于“狃”字的详细解释和总结。
一、字形与读音
- 拼音:niǔ
- 部首:犭(犬字旁)
- 笔画:15画
- 结构:左右结构
二、基本释义
“狃”字主要表示一种心理或行为状态,常用于描述因某种经历而产生的轻慢、不以为意的态度。具体含义如下:
释义 | 解释 |
轻慢 | 指对事情不够重视,态度轻浮。 |
习以为常 | 因经常接触某事而不再感到惊讶或警惕。 |
习惯于 | 表示对某种情况已经习惯了,不再敏感。 |
三、常见用法与出处
“狃”字多见于古文或文言文中,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。例如:
-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民不狃于利。”
意思是:百姓不会因为利益而轻视规矩。
-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怒曰:‘此沛公之狡狯也,吾将狃之。’”
这里“狃”有“轻视、小看”的意思。
四、相关词语与搭配
虽然“狃”单独使用较少,但有时会与其他字组合形成词语,如:
- 狃于:表示“被……所束缚”或“被……所影响”。
例句:他狃于旧观念,难以接受新事物。
- 狃惯:指因长期习惯而变得麻木或不以为意。
五、总结
“狃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,其核心含义是“轻慢、习惯于、不以为意”。在现代汉语中,使用频率较低,多出现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。了解这一字的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表达方式。
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拼音 | niǔ |
部首 | 犭 |
笔画 | 15 |
结构 | 左右结构 |
基本含义 | 轻慢、习以为常、习惯于 |
常见用法 | 多见于古文,如“狃于利”、“狃于旧观念” |
现代使用 | 较少,多为书面语或文学表达 |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狃”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,可结合具体文章或语境进行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