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蝉腹龟肠出处于哪里】“蝉腹龟肠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内心极为脆弱、胆小怕事,或形容人的身体瘦弱、精神不振。那么,“蝉腹龟肠”究竟出自何处?它的出处和含义又是什么呢?
以下是对这一成语的详细总结与分析:
一、成语来源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蝉腹龟肠 |
拼音 | chán fù guī cháng |
出处 | 首见于《南史·王筠传》 |
释义 | 形容人身体瘦弱、内心怯懦,或形容人胆小怕事、心地脆弱 |
常用场景 |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或身体状态 |
二、出处详解
“蝉腹龟肠”最早见于《南史·王筠传》,原文如下:
> “筠性好学,家贫,无书,每借人书,手自抄录,遂以成学。其为人也,蝉腹龟肠,不为外物所动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王筠天性好学,虽然家境贫穷,但勤奋刻苦,靠借书抄写来学习。他为人正直,内心坚定,即使身处困境也不被外界所动摇。
这里的“蝉腹龟肠”原意是指像蝉一样腹部纤细,像龟一样肠胃柔弱,形容身体瘦弱、体质差。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人胆小怕事、内心脆弱。
三、现代用法与延伸
在现代汉语中,“蝉腹龟肠”已不再常用,但在一些古文研究或文学赏析中仍有出现。它多用于描写人物形象时,强调其体弱或心理上的软弱。
此外,该成语也常与“铁骨铮铮”等成语形成对比,用于突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。
四、总结
“蝉腹龟肠”出自《南史·王筠传》,原本形容人身体瘦弱、体质差,后引申为形容人胆小怕事、内心脆弱。虽然在现代使用较少,但在文学作品中仍有一定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。
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。